第(1/3)页
随同而去的,还有骑兵团1营的5000余骑兵部队。
霎时间,百余辆坦克、2000余辆卡车以及5万余部队,在夕阳余晖下,浩浩荡荡向南而去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民国期间的赤峰,并非后世内蒙古地区的地级市赤峰市,而是特指赤峰县,为热河省直辖的一个县城。
不过,在民国29年的时候,伪满洲国调整了地域区划,将赤峰县划归翁牛特右翼旗管辖,撤销了赤峰县,但仍然保留了赤峰车站。
当地百姓和日伪军为了方便,地图上仍然将县城标注为赤峰城。
1945年赤峰县城照片
3纵从西拉木伦河河口向赤峰挺进,需要通过热河省翁牛特左翼旗、翁牛特右翼旗两个县级区域。
这两旗地处燕山北麓山地,是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。虽然有部分丘陵包夹的平原,但整体以丘陵草地为主,实际上并非机械化部队最佳的作战地形。
不过,除了西侧燕山山脉外,两旗境内大部分丘陵都仅仅是低矮丘陵。
虽然草木丰茂,算得上难得的山地牧场,但并非什么一夫当关、万夫莫开的险峻地形。
更重要的是,西拉木伦河河口作为古代重要商路交口,自然有古人千年中走通的成熟且可以通车的商路直通赤峰。
因此,借助这些条件还算良好的公路,机械化行军的3纵部队仍然可以保持20-30公里的时速向前推进。
仅仅用了5个小时,3纵先头部队就已经抵达了赤峰县城北侧4公里处,并在这里遭遇了鬼子防御部队的阻击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正如张云判断的那样,赤峰地区此时鬼子兵力薄弱,整体兵力不过6000余人,另有伪军千余人。
其中,隶属本地防御部队的其实只有一个鬼子大队和千余伪军,另外五千余鬼子则是从锦州方向紧急驰援过来的第5独立守备队。
这点兵力防御3纵的进攻本就很是勉强,更何况鬼子们犯了了一个严重的失误----关东军鬼子们并不愿意依托县城以巷战防御,而是将阻击战场放在了县城北侧公路两旁的丘陵上。
第(1/3)页